耆老訪談

1.竹編耆老:林智常

2.竹編耆老:黃金連

3.竹編耆老:黃林錦州

4.竹編耆老:江朱楯

5.竹編耆老:張平山

6.竹編耆老:陳盧蓉

7.竹編耆老:盧靖枝

8.竹編耆老:翁明輝

9.竹編耆老:程淑溎

小時候就在家跟著做些簡單的粗工的竹編,那時很辛苦,訂單多晚上都編很晚。但50幾歲就退休了,因為做細工的作品很傷眼睛,且單太多做不出來,因此後來都是興趣才做,過去有到活動中心教老人,只是大家眼睛不好,所以也只能做比較粗工的,到現在比較少做了...


編製品項:

*餅盤/餅籃(較常做)

*水果籃

*燈籠

*毛巾籃

*花瓶花器

*壽司盤 ...

竹燈籠(有雙層呢!)

壽司盤(可愛魚造型)

10.竹編耆老:涂如玉是

小孩時期就在編了,結婚後仍繼續編。已經編了75年,都是自己編,以前家裡父母都做魚簍,後來主要就一直編竹籃。但現在因為行動不方便,所以若有想跟阿嬤訂的人會幫她在竹材過來請她編,也會幫人折紙(紙花),是種興趣...


編製品項:

*籃子

*魚簍

*其他: 帽子(廟過去熱鬧時做的,阿嬤多做留下來)

魚簍

使用的工具

11.竹編耆老:林先化

從小時候懂事會做工作後,就開始在編,過去家中都會編籃子、(虱目魚)魚簍等,小時候就被要求做籠底。因為喜歡畫畫,因此有許多作品都是將原本農村的竹編品藝術化...


竹編彩繪

麻竹雕刻

竹編小動物

12.竹編耆老:林黃素時


製作斗笠過程

編織到一半的竹材

使用的工具

13.竹編耆老:黃擲

十幾歲孩子時期,跟著媽媽做竹編,自己編自己賣,主要是做斗笠。後來結婚後就沒編了,婚後主要協助做生意,到70幾歲時又重拾竹編,現在若白天在家無聊,自己就邊看電視一邊編,算是種興趣。

剖竹

斗笠

蓮霧籃 (可加工做成小鈴鐺)

13.竹編耆老:郭德山

年輕時到高雄、台南跟著師傅學竹編,從18歲開始編竹編,直到57歲中風後停止,共編了39年。


竹編小物

竹籃

竹椅

14.竹編耆老:玉李

阿嬤從10歲開始跟媽媽學,編到現在已經75年了,會自己去五甲里買竹、剖竹竹編作品都是賣給廠商


會編曬魚盤、斗笠、麵包籃


做1個曬魚盤要花1個多小時,卻賣得很便宜

一旁的成品與竹材

15.竹編耆老:呂木蒞

阿嬤從7歲開始跟鄰居學,一直編到現在,已經80年了自己去五甲里買竹、剖竹竹編作品都是賣給廠商


製作斗笠過程

一個斗笠需要花40分鐘,一天卻賺不到50元

媳婦心疼阿嬤但還是支持阿嬤繼續編,讓阿嬤可以動動手預防失智

16.竹編耆老:黃阿嬤(不願透露名字)

阿嬤從國小一年就跟著父母學竹編。

大概30分鐘可以完成一頂斗笠

阿嬤會找固定的人拿竹子回家剖。阿嬤說剖竹子是最難的,有花很多次才能剖的平均

17.竹編耆老:蔡黃素蜜

姨8歲的時候父母有教阿姨編竹編,13歲國小畢業後再到公所學習。阿姨都到父親的園裡砍竹回家剖。

姨介紹魚簍使用方式

阿姨除了編籃子外,也有接大型的裝置藝術

18.竹編耆老:林翠

阿嬤從10歲開始編竹編,真著阿嬤學的。19歲嫁到牛埔里,靠著竹編養大小孩。

阿嬤做到手指都變形

阿嬤編的品項很單純,就斗笠骨架及魚籠這兩樣。

現在編竹編是為了活動手腳,延緩老化,並不是為了賺錢,因為根本划不來。

19.竹編耆老:余綿秀

阿嬤從5歲就開始跟著媽媽學編笠頭

阿嬤編的品項有斗笠骨架、魚籠。早期魚籠比較好賺,為了孩子註冊費會一直編,但後來魚籠被塑膠籠取代;斗笠一直都有販仔來收,因此後來都編斗笠骨架。

阿嬤年紀大了,孩子仍希望阿嬤繼續編,可以活動手腦。

20.竹編耆老:鄭陳跳

阿嬤從小跟著父母學習竹編,幫忙分擔家計。小時候不會覺得編竹編是件辛苦的事,家裡編好的竹器會擔到龍崎市場賣。

編制的品項有竹籃、魚籠、四目藍籃、鳥仔目籃

21.竹編耆老:余元風

阿公國小就會做籠底、牆、折嘴,是跟著父母學的。成家自己後負責砍竹、老婆負責剖篾,小孩幫忙採籠底,一家人一起做。

阿公主要是做魚籠,一次性使用、編法簡單,但漸漸地被塑膠取代,魚籠越來越少人購買。

22.竹編耆老:王啟東

跟著父親學習竹編,採籠底、做牆、做嘴。成家後,阿公負責砍竹、老婆負責剖篾,靠編魚籠養活一家六口,還蓋了自己的房子。

搖籃是自家用的,沒有販賣

桌籃也是自家使用,不販售

23.竹編耆老:江朱(木盾)

6歲就由母親教「踩籠仔底 」,然後由父親教邊魚籠。15歲開始都在編籠仔、四目籃,看著別人編,自己學,然後再做變化。

阿伯20幾歲時用腳踏車將竹籃載去賣,30多歲則用機車載

阿公做了一輩子竹編,做到手皮很痛、手指變形,但還是有繼續做,因為阿公覺得自己還能做到

24.竹編耆老:陳不纏


國小開始做𥴊仔。小時候,父母負責砍竹、剖竹篾,陳阿嬤則幫忙踩𥴊仔。

結婚後,阿嬤還是到自己的田裡砍竹後扛回家剖,一直做到70幾歲。